在俄乌战场上,无人机大放异彩,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之一,双方在无人机的运用上打得难分难解,战事持续三年多依旧胶着。


受此影响,国内部分军迷产生了 “无人机万能论” 的观点,认为未来战场只需无人机和东风 - 41 便足以应对,陆军的武直 - 10 可以淘汰,让其战场生态位给无人机。然而,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合理。
武直 - 10 对于中国陆军而言,不仅不会被淘汰,反而需要大规模装备,尤其在无人机时代,它能发挥的价值更为显著。武直 - 10 的诞生之路充满了艰辛,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才得以成熟。
中国武装直升机的研发起步于 30 年前,作为陆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,1994 年,中国正式启动中型武装直升机研制项目,代号 “直 - 10”,并将其列为 “九五” 计划重点工程。项目初期,面临三大困境。其一,缺乏专用发动机技术。研发团队曾尝试引进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的 “941 工程” 方案,但该设计更偏向重型武装直升机理念,与国内需求存在偏差。鉴于世界上直升机制造技术不局限于俄罗斯,又与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开展技术交流,借鉴其 A129 直升机的人机工程设计。其二,航电系统部分采用法国泰利斯集团的模块化架构。其三,动力系统最初测试加拿大普惠 PT6C - 67C 涡轴发动机,其单台功率达 1250 千瓦,使武直 - 10 原型机飞行时速可达 270 公里。
然而,1999 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、台海危机等事件发生后,西方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全面受阻,迫使中国走上全面自研之路,好在前期合作积累了一定经验。2003 年 4 月 29 日,搭载国产涡轴 - 9 发动机的直 - 10 首飞成功,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四个独立研制武装直升机的国家,也是亚洲第一个具备武装直升机独立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。

正式列装的武直 - 10 标准型最大起飞重量 7 吨,采用串联双座布局。前舱武器操作员配备数字化头盔瞄准系统,可同步控制光电瞄准吊舱和武器发射,实现 “看哪打哪”。该技术与阿帕奇类似,使武直 - 10 被军迷戏称为 “小阿帕奇”,其正式代号为 “霹雳火”。
武直 - 10 的武器系统堪称 “空中武器库”。机身两侧短翼设四个武器挂点,可携带 8 枚红箭 - 10 反坦克导弹,该导弹 8 公里外即可击穿 1400 毫米装甲,即使是面对自家 99A 坦克也毫不逊色;还能搭载 4 枚天燕 - 90 空空导弹、12 枚 57 毫米火箭弹,机首配备一门 23 毫米链式机炮,备弹 150 发。
2018 年,武直 - 10 改进型换装涡轴 - 9G 发动机,功率提升至 1340 千瓦,外挂重量增至 1.8 吨,且具备高原作战能力。
在防护体系上,关键部位覆盖复合装甲板,座舱配备防爆座椅和红外抑制系统,还配备 “浴火 - 96” 电子战系统,可自动识别来袭导弹并释放热诱弹、箔条干扰进行防御。2020 年珠海航展展示的出口型直 - 10ME 更是集成了主动相控阵雷达,其改进之路从未停歇。
目前,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已列装超百架武直 - 10,组成 10 个专职攻击直升机营。
在现代战场上,武装直升机的角色已发生根本转变。过去主要用于对付敌方装甲集群突袭的功能,如今逐渐被无人机取代。未来,武装直升机或许将主要用于接替坦克的战场生态位,成为 “空中坦克”。
其优势明显,首先,武装直升机在战场上的自由度高,坦克装甲车受现代战争布雷效率高的限制,行动受限,通常只能摆成一字长蛇阵冲锋,而武装直升机脚不着地,可无视雷区。
其次,直升机飞行速度快,无人机难以追及,低空短距离突袭使敌人反应时间短,在地面杂波和地球曲率影响下,雷达探测难度大。因此,武装直升机执行突袭任务,搭配两架小型运输机,采用三三制运送步兵班,效率和生存率都比坦克装甲车更高。
虽然单兵防空导弹对武装直升机构成威胁,但单兵反坦克导弹同样有机会摧毁坦克。从生存概率来看,武装直升机突袭比坦克装甲车更具优势。
那么,为什么俄军较少使用武装直升机接替坦克生态位呢?这主要是因为成本问题。单架武直 - 10 造价约 1500 万美元,对外报价超 2000 万美元,足以购买 8 辆坦克。

而俄罗斯的卡 - 52 作为重型武装直升机,造价更为昂贵。若武装直升机要替代坦克的战场生态位,必须要有作为耗材的心理准备。